中学时,她在宿舍熄灯后与同学借着厕所灯光继续学习,数学公式写满宿舍的床板。
18岁时,她高考成绩不佳,像脱轨的马车,在大学里潜心努力四年,只想回到正轨上,进入更高学府求学。
22岁时,她与梦想中的专业失之交臂,投身另一专业时,幸运的眷顾令她走过独木桥。
25岁时,面对优厚的工作条件,她转身迈向更为艰辛的求学之路,一年低谷也未曾让她放弃。
29岁时,昔日同窗好友早已过起朝九晚五的生活,她仍在象牙塔中追求更广博的学识。
她是龙丽婷,我校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7级民族学专业博士生。她说:“求学路上虽辛苦,但不痛苦。”
努力奋斗溯初心
回忆起中学时刻苦求学的场景,龙丽婷难忘宿舍熄灯后,借着灯光,坐在厕所旁埋头苦学,也难忘那写满数学公式的床板。
“就像马车脱离了既定轨道”,高考失利,是她最不甘心的事。可既来之则安之,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学习的四年里,她不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是最基础的,自觉、认真是最佳的学习捷径。”如何才能回到正轨,走向更高的学府呢?唯有考研。大学四年,考研成了龙丽婷孜孜追求的目标。她踏踏实实学习,不放过任何一次参加比赛的机会,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为考研增加足够的筹码。
然而,付出不一定有回报,要走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与目标专业的分数线相差20分,她与心仪的专业——广西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失之交臂。调剂专业时,经过综合考虑后,她选择了我校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同期面试的三人中,龙丽婷的初始成绩排名第三,名额却只有两个。但一轮面试之后,龙丽婷成了第一名,与第二名仅相差了0.02分。她意识到,过去四年的积累并没有白费。
少数民族经济学有南北派之分,“北派”侧重于经济方面,作为“南派”的典型代表,我校少数民族经济专业重心在民族学,少数民族经济学专业是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下设专业,而非商学院。但导师却来自商学院,不同于本科老师的授课方法让龙丽婷感到迷茫:这专业究竟该怎么学?出路在哪儿?直到研二,龙丽婷才逐渐摸索出少数民族经济学专业的学习途径:少数民族经济学的学习最终要回归到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之中,自身理科思维也需要慢慢转化成文史学科思维。她又变得和大学一样:常到图书馆,潜心查阅经济人类学相关著作。
龙丽婷并不止步于读研,她想,自己的未来或许能向博士生迈进。考博的目标逐渐清晰。
在田野里摸索出论文
从研二开始,龙丽婷在导师的带领下进入田野调查的世界。田野调查分田野调查和田野工作两种。田野调查是调研工作,较为浅显,不够深入;田野工作与田野调查截然不同,需遵循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原则,深入实地开展调研考察工作。
多次的田野调查中,龙丽婷掌握了多种文体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并参加了多个学术论坛和民族地区文化节庆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她更偏爱相对艰苦的田野工作,在她看来,吃点苦才能收获乐。
研三时,在好友邀请下,龙丽婷前往百色市那坡平孟口岸进行田野工作。当地群众以壮语为母语,同行田野工作者中唯有龙丽婷会说壮语,她便成了随队翻译,与村民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语言的共通让我们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使得我们与他们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
撰写研究生毕业论文时,龙丽婷绕不开对家乡天等县的深情,天等县东平乡指天椒种植产业发展状况成了她的研究内容。指天椒的种植方式和理念是什么?种与不种的背后牵涉哪些人际关系?种植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何方?……为了探寻这些问题,她前后五次前往东平乡,与当地种植户进行交流,边劳作边观察,看种植户如何锄草、浇水、收辣椒,时不时搭把手。实地调研期间,龙丽婷也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做田野工作最重要的是信任。”对“三同”原则的坚持,使她获得充足、真实的第一手田野资料。
龙丽婷从多次的田野工作经验中摸索出了独到的研究方法:明确课题内容,做好前期准备,发现问题,实地考察,再查资料,臻于完善。这也为她后来继续申报并完成20多个课题项目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为博士生的崎岖路
“求学激起我的热爱,路上有辛苦,但绝不痛苦。辛苦是让我往上爬的动力。”读研期间,龙丽婷在各类研究课题中明确了自己对科研工作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但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教师一职产生了怀疑。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任教后,龙丽婷决定:当一名大学老师。学生需要一滴水,老师必有一片海,要想做大学老师,深厚的知识素养必不可少,龙丽婷继而决定考博。
第一次考博,她失败了。一切又好像回到了高考失利那一年。“还是找份工作吧。”父母没有责怪她,他们劝说龙丽婷参加工作,凭借她的学历和条件,优厚的工作唾手可得,何必再去攀登那求学的高峰呢?但她没有退怯,咬着牙,挺过一年,次年再战。
这一年的低谷期很难度过,家庭方面,龙丽婷不想让父母失望;研究方面,自己和老师做的那么多课题,能否成为自己考博的助力?身边的同学好友,陆续有人放弃考博而另寻人生目标,自己的坚持真能收获硕果吗?
“可我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天性乐观积极的龙丽婷笑着说,“唯有努力了才不会在失败之后后悔。”考博失败后,龙丽婷沮丧、难过,但倒头睡过一觉,一切如初。但龙丽婷变得更忙了:加紧完成手头上的课题和论文,不是在田野工作与调研的路上,就是将自己沉在自治区图书馆里静心学习。顺利被我校民族学专业录取时,龙丽婷感恩家人、朋友、恩师,更感谢自己。
如今,龙丽婷正在不断尝试接触学术前沿,接触国内各大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地方党校的老师,积累学术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她计划在今年去国内其他民族院校游学,开阔眼界,为留校任教而继续努力奋斗。
高考失利、考研遇调剂、考博失手……龙丽婷的求学路从不平坦,谈起个中曲折,她始终微笑以对。(编辑:林梅 校对:韦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