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民大首页
微博    微信  
投稿热线:news.gxmzu.edu.cn
 
民大要闻更多 >>
【民大这十年】后勤服务育人结硕果
校领导到艺术学院调研检查
【民大这十年】经济学院:凝心共谱新篇...
【民大这十年】这个“国家队”把论文写...
【民大这十年】艺术学院:德艺双馨香溢...
【民大这十年】根植沃土 在服务经济社会...
校领导第五周工作简讯(9月26日—9月30...
【喜讯】我校四种教材获评2022年广西普...
我校举行国庆升旗仪式
我校参加2022年全区教育事业统计工作会...
媒体关注更多 >>
【广西日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构筑共...
【广西云】广西民族大学熊昭明教授团队...
【中新网】广西壮剧传承人培训班结业展...
【广西日报】玛大孔子学院举办“梅花”...
【人民网】泰国举办东北部华文民校联谊...
【中国社会科学网】气氛美学引领美学研...
【广西日报】为扩大开放合作“朋友圈”...
【中国民族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力...
【南海之声】RCEP元年的这场中国-东盟博...
【南海超话】东盟研究中心葛红亮:东博...
六集电视专题片《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
习近平: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实际...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
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
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
第一观察|从四组关键词读懂总书记广西行
“加油、努力,再长征!”——习近平总...
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
民大骄子 
当前位置: 民大新闻网 >> 民大骄子 >> 正文
 
【民大骄子】曾钰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作者:刘云燕 实习记者:梁金水    时间:2018年08月13日 17:19    浏览次数:

身着白衬衫,腰板挺直静坐在办公室,不时敲击键盘或停下思考,这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从本科到研究生的生涯,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每一次提升都洒满汗水。他就是我校法学院2015级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曾钰诚。

学法有道学有所成

大一时,因未被理想的会计学专业录取,曾钰诚带着些许遗憾和憧憬,开始了法学专业的学习。虽然事与愿违,但即将开始新的人生旅途令他对未来充满向往。所幸,之后学习的法学知识吸引了曾钰诚,也让他的学法之路逐步走向正轨。

大学期间,曾钰诚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每天早早起床,或是去上课,或是去泡图书馆。上课时,总能在教室的第一排找到曾钰诚认真的身影,他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还不忘挥动笔杆记下课堂重点。他认为,坐在第一排不仅能看清课件,听清老师讲课的内容,还能使自己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避免漏听重要知识点。

“我在上课时,一直坚持做笔记。”在曾钰诚看来,上课做笔记有益于理解和巩固知识,课上吸收的知识容量毕竟有限,笔记能让自己更好地进行重复记忆和二次学习。

在学习上,曾钰诚认为自己是个耐得住性子的人。法律条文繁杂枯燥,记忆起来十分吃力。为了学习这些法律条文,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瑟瑟寒冬,常常地,他往书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不过,曾钰诚学习法律的方法并非死记硬背,他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梳理、记忆,力求事半功倍。在学习各知识点时,曾钰诚往往选择先攻克重、难点,再记忆简单的知识点。

闲暇之余,他不愿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玩手机上,图书馆便成了曾钰诚常驻之地。在那里,曾钰诚广泛涉猎了许多与法律相关的书籍,如《民法》《刑法》等,这为他学习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凭着这些努力,曾钰诚的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曾钰诚对法学的兴趣逐渐加深,甚至达到了热爱的程度。于是在本科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深造,一鼓作气,于2015年考上我校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生。今年,曾钰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厦门大学的法学理论博士研究生。

加强实践提升理论

2013年,曾钰诚到湖南娄底市检察院公诉处实习,这是他第一次实习,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实习。

实习期间,他主要负责记录犯人供诉,但这并非易事。刚开始记录时,曾钰诚觉得自己“头都大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以至于记录常常跟不上审讯的节奏。在记录供诉细节方面,曾钰诚自认处理得不够细致严谨,一份记录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修改,那个暑假他仅完成了一个案件的完整记录。

这让曾钰诚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在此之前,他认为自己的理论知识足够扎实,专业素养也不错。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的事实给了曾钰诚当头一棒,而这一棒也将他彻底打了个清醒。意识到自身不足后,曾钰诚经常向实习单位的检察官请教,不断打磨自己的文字功底,力求做到记录客观严谨又与理论相结合。

三个月的实习结束,曾钰诚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次的实习经历让我触动最深的不在于我学到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我在监狱里的所见所闻。”

曾钰诚回忆,在实习期间,他遇到过太多因一时情绪失控或蝇头小利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在记录犯人的供述,听到犯人深深的忏悔时,曾钰诚不禁感慨:“那么多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被毁了,真的好可惜!”这也让他意识到学法普法、将法律常识植入广大群众意识中的重要性。从湖南娄底市检察院公诉处实习结束回校后,曾钰诚常常利用假期时间与同学到社区进行普法宣传,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减少社会悲剧的发生。

从第一次实习的经历中,曾钰诚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于是他去往北京中银(长沙)律师事务所和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实习,提升自我。有了第一次实习的经验,虽然还会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但曾钰诚已经能够从容应对。“这次实习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学会更好地待人接物,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他说。

致力调研成果丰硕

进入我校后,曾钰诚对少数民族文化越发感兴趣。2016年7月,在机缘巧合之下,曾钰诚参加了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中心举办的暑期贵州传统村落保护田野考察。在贵州古村落,他看到了许多富含民族色彩和传统文化的物品,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花灯。第一次在制作花灯的老人家中看到花灯时,曾钰诚就深深折服于这种艺术,惊叹于花灯的美。当听闻制作花灯的老人说找不到愿意传承这门手艺的年轻人时,曾钰诚为此感到很难过。

后来参加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研究生创新项目《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前往广西崇左调研时,曾钰诚也遇到了与贵州古村落相似的情况。在崇左,曾钰诚看到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消失,这让他无奈又痛心。“但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了。”曾钰诚说。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曾钰诚尝试从法学的角度探究少数民族文化消失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在调研中,他发现,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难以保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因为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具备很高的经济价值,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难免面临失传的危险。此外,当地人才流失严重,缺少传承生力军也是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重要原因。

掌握了这些情况后,曾钰诚开始着手写调研报告,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写进调研报告中。他认为,政府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投入一定经费,用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另外,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广力度,打造旅游品牌,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升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当地人才流失。

在调研中,曾钰诚还发现一些民间著作作者不详的现象,这对于科研和保护民间著作十分不利。由此,他通过实地调研和查询地方志等方法,考证一些民间著作的作者,并将所得信息反馈给当地政府,希望引起政府重视,保存好这些民间著作。

“实地调研远比想象中的要艰辛,在调研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始料不及的困难。”曾钰诚回忆,在少数民族地区常常会遇到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等问题,有时团队成员甚至会因意见不合而起冲突。但这些都不足以磨灭他对实地调研的热情。也正是凭着这份热情,曾钰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南大核心刊物、太和智库、石河子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相关文章共24篇。(编辑:黄扬 校对:黄保变)

上一条:【民大骄子】梅花香自苦寒来——访我校优秀研究生虞香群 下一条:【民大骄子】纳贝尔:踏实肯干磨韧劲 砥砺自我攀高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