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大学生通讯社(以下简称大通社)成立十五周年。十五年栉风沐雨,十五年春华秋实。有这样一群学子,他们怀揣梦想进入大通社,在学有所成后,步入教师行业。对他们而言,大通社是“八卦炉”,让他们得以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工作中增添了制胜“法宝”。毕业后,他们仍然秉持着在大通人奋斗进取的初心,在教师道路上砥砺前行。
今天,就让我们切身体悟这三位优秀教师的故事,感受他们教师经历中的点点滴滴。
岑园园:学无止境,是教师也是学生
岑园园,是我校文学院2007级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秉持“能写才是硬道理”的想法,为了提升写作和人际交流能力,她在大二时加入了大通社专题部。

由于本科期间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喜爱,岑园园考取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就读研究生三年级时,她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为本科生授课,直到现在,岑园园依然能够回忆起自己当时的讲课时的情形。
为了上好自己的第一堂课,岑园园反复备课、修改课程的课件,并请自己的导师多次修改,力图将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学生。当岑园园流利地讲述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看着台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她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非常享受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的感觉。”初次教学体验,让岑园园感受到和他人分享自己所学知识的乐趣。也就是这时,她暗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凭借当初在大通社锻炼出的出色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岑园园顺利通过了广西外国语学院的考核,如愿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如何上好“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成为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上好课程,早在暑假期间,她便开始备课。正式开学后,岑园园每周需上18-20节课,她利用每天晚上的空余时间进行备课,常常为了备课熬夜到凌晨。课程繁忙之余,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岑园园还经常前往老教师的课堂听课学习、向老教师“取经”。
“如果你是老人,你会如何选择?”“如果我是老人,我会劝他别出海……”“不,我会劝他把大鱼丢掉……”在讲授《老人与海》这一文章时,岑园园通过设置提问环节,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让学生体验作品中的情境,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发表不同观点,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除了注重师生互动,岑园园还善于观察和反思学生课堂表现。“寓教于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她的授课宗旨。当学生对岑园园课上所讲事例表现出兴趣时,她会记下来,课后及时回顾学生的兴趣点,在下一堂课尝试通过这一兴趣点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探索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授课。2017年,她结合自身课堂体验,提出让学生以课堂剧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课堂剧通过课堂演绎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学生们对此表现出的热情就是对我上课成果的肯定。”岑园园说道。
“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育人的同时,岑园园也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大学时期,文学院金丽、刘华、王尔勃、李忠敏等老师用简练语言将课程精华讲授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对她影响颇深,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以来,岑园园一直渴望自己能成为老师们这样的人。从教五年,即使教学任务繁重,她仍不忘挤出时间看书充实自己,每年保持着五十多本书的阅读量。
“当教师,是我的梦想。我希望以自己满意的样子出现在讲台上。”2019年,岑园园认为自身知识储备不足,未达到理想教学效果,毅然辞去教师工作,前往省外。未来可期,等待她的,将是一个崭新的明天。
杨静:是辅导员,也是“消防员”
2012年,杨静考入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同年,她加入大通社,成为专题部的一名实习记者。在大通社的四年里,杨静曾参与数篇新闻稿件的采写,其中有42篇发表在校园官网上。

在大通社的经历让杨静的处事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她在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年底,得益于第十届大通社长张丽梅的推荐,杨静向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投出简历。由于曾担任过大通社的社长,杨静满足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学历且需担任校级学生会、社团负责人”的竞聘要求。
除了任职经历,杨静将其在校内、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和当代生活报实习期间发表的两百余篇新闻稿件整理成册,附在简历后,增加自己的求职筹码。“我十分感谢大通社给我带来的锻炼和收获。”凭借优秀的写作能力,杨静成功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录用。
2016年2月,她前往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因年龄上的相近,杨静很快就与学生们打成一片,经常相约一起吃饭、打球,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静姐”。
作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辅导员,杨静负责与学生管理事务有关的工作。“辅导员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日常工作中,她认真践行细心、细致、细化的“三细”理念。半夜送学生去医院急诊、处理学生之间矛盾……她就像校园里的消防员,哪里有“火情”就第一时间赶赴处理问题,把“火”熄灭。
担任大三班主任时,杨静发现,班里一个平时态度积极、成绩优异的女生行为有些异常,甚至萌生了退学想法。
“你怎么了,是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发现情况,杨静马上找到该学生谈心。经过了解,这位学生受到家庭经济的困扰,说着说着,她不禁大哭起来,杨静立即安抚她的情绪,站在她的角度为她的未来提供设想。“你想想啊,再过一年,你就要大学毕业了。毕业了,你也会有能力帮家庭减轻一些负担……”在杨静的耐心劝说和开导下,女生逐渐明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打消了退学的念头。
“辅导员是学生的指南针和维修站,要帮助学生们系好进入社会前的第一粒扣子。”这件事让杨静更深刻了解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她意识到许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自己作为辅导员,需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走上人生道路的正确方向。
韦燕:跨职追梦,更愿做盏明灯
2007年,韦燕成为我校文学院的一名学生,并加入学校大学生通讯社。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工作,时隔十年,她再次跨进学校的大门。

就读研究生三年级时,因家庭变故,她不得不提前步入工作岗位,以减轻家庭负担。2013年11月,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韦燕进入上一辈人眼中的“香饽饽”单位,成为南宁市国土资源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14年毕业后,意识到自己对校园工作环境的向往的韦燕,决定辞去国土资源局的工作。
“为什么要放弃国土局的工作去当一名老师呢?”许多人对她辞职的行为感到不解。“原来的工作我也挺喜欢的,但还是想和学生们待在一起。”2014年夏,韦燕通过广西人才网寻找驻邕高校的工作岗位。最终,她以第一名的总成绩被广西教育学院录取。
作为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韦燕在汉语规范使用上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加上本科和研究生7年,她先后任大通社新闻部记者、《广西民族大学报》编辑,并积极到校外报社、媒体进行寒暑假实习,从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使用经验,为她讲授“现代汉语”课程提供了大量语料、案例,有效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我教授的学生来自教育学专业,不需要深入探究现代汉语的知识要点。”结合授课对象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韦燕在讲课时,广泛引用“扎心了老铁”“皮皮虾我们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作为语料,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得益于多年秘书工作经验,韦燕在上“公文写作”课时滔滔不绝,常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公文写作经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外,为了活跃课堂学习氛围,韦燕鼓励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我们组的创意广告是——火锅也能给手机充电,火锅和打游戏两不误……”在“广告文案写作”课程中,她组织学生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头脑风暴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设计出了极具创新精神的广告创意。韦燕始终遵循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希望学生在轻松环境中汲取知识。
“愿自己做一盏明灯,照亮学生人生前行的道路。”韦燕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未来的教师生涯中,她希望继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在他们的人生路上给予适当指引。(编辑:黄扬 校对:任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