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她们来到相思湖畔;四年后,相思湖成了她们的回忆。在相思湖畔,她们不断为梦想付出汗水;见证着她们梦想成真的时刻。朝着梦想,她们不断鞭策自己,在专业学习上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心仪的大学终向她们伸出橄榄枝。她们是我校的优秀毕业生,也是我校的考研佼佼者。
郑雅婷:越努力越幸运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这是法学院2015级知识产权班郑雅婷的座右铭。

怀着对法律知识的兴趣,郑雅婷填报了广西民族大学法学和知识产权等专业。因分数的缘故,她被我校知识产权专业录取。相较于法学而言,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更加细致,郑雅婷告诫自己:一定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
然而,当郑雅婷真正接触到知识产权专业时,才发现这个专业远非想象中的简单。尤其是民法,其涉及的内容广泛而繁琐,处理方法又不尽相同。“我是属于笨鸟先飞型的。”她说道。郑雅婷一有空余时间,便扎进自习室。学习累了,郑雅婷便趴在桌子上休息。考试前一个月,郑雅婷便奔走在自习室、宿舍、饭堂之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学期间,她课程的平均分达到了85.5分。
为拓宽专业知识,郑雅婷加入了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的项目部。在一次部门工作中,郑雅婷负责项目的申请工作。这是她第一次参与此类工作,项目的专业术语对于郑雅婷来说是完全陌生的,“怎么办?”郑雅婷看着师兄师姐们忙碌的身影,她暗自下定决心:“不能拖后腿。”她开始在图书馆,查阅各种资料。书页不断翻动,桌子上的书越摞越高,笔记本上记满了知识点。尽管最后仍然没能拿下项目,但对郑雅婷而言,这让她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知识的不足。
大三那年,与师姐谈起今后规划时,郑雅婷得知师姐要前往爱丁堡大学留学的消息。她眼前一亮,从此找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
出国留学有三大要求:专业成绩优异、获得众多奖学金和雅思水平出色。凭借着优异的专业成绩和众多奖学金奖项,郑雅婷前两项要求顺利达标。这时,她迎来了留学的最后一道阻碍:雅思。
于是,郑雅婷独自前往杭州备战雅思考试,每天10小时的英语练习一坚持便是一个月。然而,第一次雅思考试她却失败了。郑雅婷并未气馁,她迅速调整心态,准备第二次考试。
绿皮火车行驶在铁路上,时不时发出“嘟嘟”的声音。郑雅婷乘着火车,来到越南河内参加第二次雅思考试。遗憾的是,因写作成绩相差0.5分,她再次失败了。
“我已没有退路,只能拼尽全力。”郑雅婷说。凡是可以提升写作成绩的方法,她都逐一尝试。逐渐地,她摸索出雅思写作的思路,找到往年的题目,一遍遍地练习。
功在不舍,郑雅婷最终以6.5分的写作成绩,顺利通过雅思考试。如今,她已经收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offer,决定深造法学知识。
陈媛:播音和英语都不落下
“你好,我是陈媛。”一开口就是标准的普通话,这是传媒学院2015级播音与主持2班陈媛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高中时,陈媛便有在校园广播电台播音的经历,从此就对播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填报大学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将播音与主持专业放在首位,并成功被我校播音与主持专业录取。

当陈媛满怀期待开始专业学习时,却遭遇了当头一棒。“口音问题严重。”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她的问题,她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为了让自己的口音更加饱满圆润,陈媛开始跟读《中国之声》的广播。
“大家好,我是……”早晨7点,陈媛便准时来到操场练习发音。每天半个小时的练习,即便嗓子发炎,她也不曾落下。以外,她还会把录音发给老师,让老师帮助纠正。一句话中,即便有一个字发音不标准,她都会选择重新练习,直到发音全部标准为止。在陈媛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下,她克服了口音的难题,练得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和播音一样,陈媛对英语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陈媛热衷于看美剧、听英文歌。假期里,她用英语为美剧片段配音。娱乐的同时,陈媛也会留意陌生的英语语句,并将句子记录下来,进行翻译解析。“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陈媛说道。得益于平时的积累,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她获得了省级二等奖。
随着对专业理解的深入,大三时,陈媛决定报考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当时全国报考的人数有700人,而湖南大学仅招15人。激烈的竞争,反而使她更加坚定。
考研备战期间,对英语自信的陈媛却遭遇了诸多难题。她在练习时发现,阅读理解的长难句多,一不留意便会选错。有时近三分之二的选项都是错误的,这让她十分苦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每篇阅读理解的错题,陈媛都会认真分析,反思总结原因。通过不断练习,她逐渐掌握了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将错误控制在1、2个之内。
考研攻关阶段,由于专业考试的试题偏向时事热点,为备战笔试,陈媛在关注热点新闻的时候也会思考有关的英语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答题思路。奈何试题千变万化,遇到从未接触过的题型,还是令她措手不及。“你怎样看待媒体的传播水平?”考试过程中,陈媛遇到了从未接触过的题目,握着笔杆的手都在微微的颤抖。但她没有被压力击倒,按照平日练习的方法,一步步解答问题。
如今,陈媛以全国第六名的总成绩被湖南大学录取。9月,她将前往湖南长沙继续自己的逐梦之旅。
张格莹:我和语言学有个故事
“不满足于当前,要更加努力。”这是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师资2班的张格莹对自己的要求,大学四年,她一直在以此鞭策自己不断前行。

初入大学,张格莹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专业,一度迷茫无措。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张寒冰老师的话点醒了她:“你们的大学生涯不应以60分而将就。”这句话身上烙在她的心里,成为她今后学习的座右铭。
上课前,张格莹早早来到教室预习课本内容。安静的教室中,只看到她勤奋时的身影。在正式学习“现代汉语”课程时,她却对语音和语法犯了难。
为加强语音、语法的学习,她采取牢记元辅音的发音规则和发音特征的办法,对元辅音加强记忆。对于语法知识,她则采用结合事例的方法,将语法知识与课本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例子结合,进行理解记忆。
在大二,张格莹选择了汉语言师资方向。她通过参加专业比赛的方式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2017年11月,得知“华文杯”全国师范学校师范生教学大赛后,她马上填交了报名表。从预赛到到决赛,她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夺得大赛教学和设计一等奖。
经过两年的专业学习,张格莹逐渐对语言学产生兴趣,为了深入了解语言学,她决定考研湖南师范大学的现代汉语专业。
大三的寒假,她开始准备考研,并制定了一套复习计划。宁静的清晨,张格莹匆匆迈入自习室,书包刚一落下,便埋头扎进书本里。直到晚上十点,自习室要关门了她才肯回宿舍。
湖南师范大学使用的教材版本和学校不一样,张格莹需要把课本从头学起。古代汉语中古代语法晦涩难懂,让张格莹一次又一次碰壁。“我每天做的就只有备考这件事。”张格莹不愿意轻易放弃。她把古代汉语词典,放在触手可及的位置,遇到陌生的汉字就翻阅字典。查拼音、词汇意义,张格莹一字一句地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再连成一整篇文章。就这样边学边查地把书“啃”完了,字典也被翻得痕迹重重。
临近考试前夕,张格莹得知湖南师范大学对现代汉语专业的名额紧缩招至9人。她迅速调整好心态,泰然迎接考试。
得知录取的那一刻,张格莹泪水滚落脸颊。“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打算成为一名教师,继续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编辑:任家宏 校对:聂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