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她将泰戈尔的这句诗写进了演讲稿里,也写进了她的人生里。
在相思湖畔,她以社会学人的使命与担当不断地鞭策自己,积极向上求索;她成绩优异,蝉联专业第一;她热爱朗诵与演讲,代表学校参加感恩祖国等主题演讲比赛;她综合能力出众,是2018—2019学年度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她就是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6级社会学专业的张雪娇。

勤勉待学,慷慨待人
张雪娇被广西民族大学社会学专业录取,正式进入社会学的课堂,身为理科生的她囿于分散的学科内容与晦涩的学科知识,甚至面对简答题或论述题等答题类型时,也摸不着头脑。
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稳定和变革的学科,对于观察发现与解释社会现象,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张雪娇逐渐认识到社会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论。于是,她开始用“理科生”的思维方法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老师们幽默诙谐的讲课风格、社会学家们分析问题的新奇角度和系统的理论让她燃起了对社会学的兴趣。当上经济社会学的课程时,她了解到人类互惠互利的社会基础;当上消费社会学的课程时,她开始“解密”各种消费行为;当上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时,她认识到了人类在社会中各式各样的“角色扮演”行为。
对于书本里的理论知识,她以“联系社会”的思考方式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以“分点罗列”的方式进行记忆背诵。“重复是克服遗忘的最好帮手。”张雪娇在重复记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知识脉络。临近期末,很多同学都找她复印笔记,张雪娇都慷慨借出。“有的同学可能不愿意被别人复印笔记,但我很乐意,希望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她相信努力过后总会有好结果。
自大一起,学习态度认真严谨的张雪娇,一直保持着专业第一的成绩。到大三时,她的课程成绩平均分高达93.86分,“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考试和成绩。”她认为在学习道路上,放松心态、保持平和,是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脉搏。
持志明理,躬行求真
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张雪娇既需要系统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又不可唯教材是瞻,以免视野趋于狭隘,思想趋于僵化。
调查研究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一种基本方法,兼顾描述和解释两个目的,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为目的。
她曾在做调查的过程中,遇到一位80多岁的退休医生。尽管年至耄耋,这位老奶奶依旧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每日捧书览读,扩充知识面。张雪娇见此触动极深,老奶奶在暮年之时,依然可以有所进取不断成长,她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每一次调查的经历,张雪娇都颇有收获。她在实地研究中细致观察、试图搜集更多更全面的资料,寻找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在此过程中也增强了她对社会学的学习兴趣。在研究某县的农民土地流转的问题时,张雪娇不仅对农民土地的流转问题有了了解,更对土地管理的运作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小就热爱朗诵的张雪娇报名了“2018年广西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她一有空闲时间就用腹腔练习发声,逐字逐句地拿捏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她真挚细腻地表达了对苦难中祖国的痛惜之情与对祖国未来寄予的热切期望,热情澎湃、引入向往。最终,她凭借《我用残损的手掌》脱颖而出,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非专业个人组校赛一等奖。
坎坷如火,淬炼真金
大三下学期,是张雪娇飞速成长的一个阶段。家庭变故等因素,她将学习、比赛与兼职放在生活的重心上,忙到不可开交时,她便用小本子分时间段地去记录每日“必做清单”。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张雪娇在校外找了两份兼职,即便辛苦却很充实。在学工处老师的帮助下,张雪娇还申请了校级助学金等资助,一点一点地渡过难关。待家里情况好转后,她主动申请取消获得助学金的资格,“我现在已经不需要国家的资助了,这份资助金应该留给比我更需要的人。”
怀揣感激的心,张雪娇报名参加了“感恩祖国、助学筑梦、励志成长”主题演讲比赛。在我校杨学明教授的指导下,她反复修改演讲稿、揣摩情感的抒发。
舞台上,她讲述了自己生命里的幸运与不幸,以及如何勇敢坦然地面对一切的困难,“人生如同翻山越岭,低谷之时,请大家不要轻易放弃。同时,我们也要不忘过往,心怀感恩,感谢身边老师与同学,感恩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在激烈角逐中,最终张雪娇获得了区级一等奖。
“这是我的人格从内到外成长的半年。”张雪娇一边在苦难的熔炉中淬炼,一边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她开始沉潜下来,尝试转变自己的心态,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锻造出全新的自己。
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挑战不可能》是张雪娇喜欢的综艺节目之一。节目中平常人挑战了不可能,她深受震撼,并开始更加期待自己去挑战未知。
面对未知的旅程,她渴望继续用知识武装头脑、用坚强战胜恐惧、用脚步书写人生,期待更好的自己,迎接更好的明天。(编辑:王欢 校对:黄晶蓓)